跳到主要內容區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e Film Festival NTHU TOUR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e Film Festival NTHU TOUR圖片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e Film Festival NTHU TOUR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22 清大巡迴展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e Film Festival NTHU TOUR

發想自疫情之下的新日常(New Normals)生活樣貌,二十週年的民族誌影展帶著五部片來到清大人社院大講堂:
《重金屬搖滾保留地》的美國西南部原住民納瓦荷原住民青年,面對高自殺率的社會,決定成立樂團,用搖滾反擊這個社會;《穆與消失的世界》中,獲聯合國難民救援計畫協助的女孩「穆」,幾經掙扎從泰緬邊境的觀光區輾轉來到美國生存,語言不是最大的困境,而是離開後「家」在何方;台灣重量級導演蔡政良巧妙運用感官視域和鏡頭的流動,創造出如《利維坦》視野的《返潮彼時的生與死》;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原住民爭取自由、文化和主權從不歇止,殖民留下的痕跡,我們又如何從《我們的島叫奧菲爾》看見他們的意志呢?Sasuyu Ubalat 導演探索排灣族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的理念與核心價值,在升學體制逐漸磨耗年輕一代的今天,《masan caucau 成為真正的人》使我們看見那群還未放棄、持續努力在教育領域耕耘的人們。
這麼多精彩的故事,就在你身邊的清華大學,怎麼可以錯過!
時間:5月20日(五)
地點:人社院大講堂 (現場開放免費入場!)

影展片單:
9:30《重金屬搖滾保留地》75min
主持人:林浩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邱驤(清華大學人類所博士生)
11:10《穆與消失的世界》86min
主持人:林浩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黃令華(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生)
13:00《返潮彼時的生與死》13min
13:30《我們的島叫奧菲爾》97min
主持人:林浩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林浩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助理教授)
15:30《masan caucau 成為真正的人》54min
映後座談:
主持人:林文蘭(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與談人:導演撒舒優・渥巴拉特 Sasuyu Ubalat、
博屋瑪國小校長比令.亞布 Pilin Yapu
主辦單位:清大人類所(可聯繫:黃令華 0921521374)
協辦單位:清大世界南島暨原住民族中心|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臉書專頁:https://fb.me/e/2ivXagI7K
影片介紹:
《重金屬搖滾保留地》 https://vimeo.com/509448472
《重金屬搖滾保留地》以美國西南部原住民納瓦荷人的保留地為背景。來自保留地的青少年對於家園內貧困的生活,和高自殺率的現象感到非常憤慨。在接觸到重金屬音樂後,這群納瓦荷原住民青年成立了一個樂團,並決定用音樂來反擊這個社會。
導演 阿什坎・索爾塔尼
阿什坎・索爾塔尼是一位美籍伊朗裔的導演兼製片人, 其拍攝風格來自於他對社會議題獨到的視角,尤其索爾塔尼所關心的議題十分廣泛,例如社會住宅、移工,原住民土地權益或是具有反體制元素的音樂等。他的作品有:Long Struggle (2005) 、White Manor(2012) 、I Know You Well (2015) 。

《穆與消失的世界》 https://vimeo.com/180452770
穆是在從小就生活在泰緬邊境的少女,在她成為單親媽媽的這段期間,聯合國恰巧在籌備安置泰緬邊境難民營的計劃。為了符合嚴格的審查條件,她決意背離了自己的母親、部落和文化,一心追求自己和孩子的未來。但是落腳美國的她隨即受到挑戰。現實的衝擊讓她不禁懷疑何處是故鄉?
導演
帕科‧貝爾特蘭
帕科‧貝爾特蘭,西班牙巴賽隆納。極具深厚的藝術專業背景,過去曾與多位藝術家進行全球性的工作。 2006 年,他與潔西卡‧W‧梁合作創建了 DosVelas Pictures,憑藉過去豐富的經驗與極具創造性的天賦,他指導多個音樂錄影帶和紀錄片作品。
潔西卡‧W‧梁
潔西卡‧W‧梁,美國洛杉磯。在美國和中國擁有超過20年的影像製作經驗,曾和 IMAX 和獨立電影聯合製作公司合作。 特別是在美國這段期間,她參與 HBO、派拉蒙影業、華納兄弟和迪斯尼影業等多的知名公司的製作。自 2001 年開始,潔西卡以巴賽隆納為主要的工作環境,為支持部分藝術家、移民和群眾,她在巴賽隆納製作多個獨立影像作品,嘗試藉著影像促進不同觀點的...
《返潮彼時的生與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OXahMUbjo
海岸地區的阿美族人與海洋的關係非常密切,人與海洋形成一種互相定義的存在。其中,潮間帶更是阿美族人與海洋之間互動的空間,在潮來潮往之間,有一個用中文無法描述的潮水階段,阿美族語稱為masia’c,亦即海水在開始要退潮時,到某個階段,趁滿潮來潮間帶覓食的魚群開始出現慌亂的狀態,而此時也是阿美族人趁機撒網捕魚的好時機。海裡的魚,因為求生來到潮間帶,卻也可能致死;阿美族人來到潮間帶,是個求生的賭注,把滿懷盼望的網撒出去,不是魚死,就是人活。masia’c基本上就是一個交織著各種生命與死亡、機會與運氣、興奮與失落的一個大型海洋賭場,部落位於支配社會的邊陲,與都會之間宛若潮間帶與大海之間的關係,在都會海洋中的族人們,在某個特定季節紛紛湧入部落潮間帶吸取文化養分,時間到了,又紛紛地離去回到都市的海洋。是的,有些年輕人被文化的陷阱困住,留下來了,但是,這些留在潮間帶的年輕人,到底是會活下來?還是會慢慢地死去?
導演
蔡政良於2010年取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曾獲美國人類學會東亞人類學會大衛普拉茲媒體獎,第三屆生命永續獎。紀錄片作品有《回來是土地肥沃的開始》(2001年)、《阿美嘻哈》(2005年)、《從新幾內亞到台北》(2009年)、《新大洪水》(2010年)、《高砂的翅膀》(2017年)、返潮彼時的生與死(2019)年等。
《我們的島叫奧菲爾》https://youtu.be/fH-NbfOYH3s
《我們的島叫奧菲爾》描述了一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原住民為了生活、土地和文化,發起一場偉大革命的故事,繼而為開創一個新的國家佈局。一首詩意而戲劇性的頌歌,表達了對自由、文化和主權不可磨滅的渴望;這部電影揭示了二戰以來太平洋地區最強烈的衝突,展現出有形和無形的殖民鏈,以及身心交戰的無限循環。

導演
亞歷山大‧伯曼
亞歷山大‧伯曼是一位來自法國紀錄片製片和編劇。他和奧利維爾‧波萊特共同執導的紀錄片The Panguna Syndrome,在 2017年入圍了法國Albert Londres Prize的決選。2018年,他拍攝了以挪威文化遺產為題的專題紀錄片Norvège:Les Ombres sur la Mer”。
奧利維爾‧波萊特
奧利維爾‧波萊特是駐英國的特派記者,同時也是知名的電影製片與研究員。在近十年的職涯中,他的作品多關注亞太地區企業責任、人權、環境問題和殖民遺產,特別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援助民社區進行研究。他的作品多次在電影節上獲得肯定,例如《我們的島叫奧菲爾》,以及 The Colonial Syndrome。


《masan caucau 成為真正的人》https://youtu.be/ynaw-gQHhTg
「如果非得要透過『學校』這一條必要的路徑, 那我們就去改變它。」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四年級導師楊萍這麼說。
撒舒優・渥巴拉特導演憶兒時在學習過程中,全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教育,彷彿如澳洲「失竊的一代」的學習方式。本片將探討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分別從教師、家長、學生三者緊密的關係與結構發展故事,來看見當代的族語復振及民族教育的重要。民族教育不 僅僅是文化扎根,更能建立深厚的族群意識和族群自信,雖然耆老已漸漸凋零,族群文化也隨著時代快速流失,面對重重困境的地磨兒實驗小學,還是很努力在當代教育環境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民族課程。
導演
薩舒優・渥巴拉特
導演長期紀錄部落教育文化,本身也是學生家長,透過他的觀察,讓觀眾瞭解教課書換一種寫法,用另外一個角度看見台灣,我們的人在哪裡、我們的世界在哪裡。運用排灣族婚禮的課程,穿插在紀錄片中,從婚禮前的準備工作砍情柴、殺豬等,一切所有課程細節都做到了,到後面說服了大人,可是我們沒有排灣族的民族教育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民族教育形成斷層,讓目前在就讀的國小生捨不得...
瀏覽數: